鹽源縣屬于哪個市
鹽源縣屬于哪個市
鹽源縣隸屬于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位于四川省青藏高原東南緣,雅礱江下游西岸,地理坐標為:東經100°42′09″-102°03′44″,北緯27°06′31-28°16′31″。全縣東西長約133.6公里,南北寬約129.4公里,總面積8398.6平方公里。
截至2019年6月,鹽源縣轄34個鄉(鎮),共247個村、5個社區,1857個村民小組、42個居民小組,總人口約為35.6萬人,有彝族、蒙古族、藏族、回族等21種民族居住。
2017年,鹽源縣地區生產總值813003萬元,總量全州排名第五位,同比增長6.2%,增速全州排名第九位。 2020年2月18日,經四川省人民政府研究,同意鹽源縣退出貧困縣。
商周及戰國之時,為西南夷笮人游牧之地。 [3]
西漢元鼎六年(111年)正式置定笮縣、大笮縣,隸屬越郡。
蜀漢建興三年(225年)諸葛亮南征后,大笮縣并入定笮縣。
晉及南北朝仍置定笮縣。
北周天和五年,改定笮縣為定笮鎮,隸屬嚴州。
隋代,定笮鎮仍置。
唐武德二年(619年)置昆明縣,隸屬州。
貞觀二十二年(648年),唐征討松外夷人,在其地設昆明縣。至德元年昆明、昌明二縣為吐蕃所占據。
唐觀元十六年,唐收復昆明縣,昌明縣廢治。
咸通六年后,南詔占據昆明縣,改設為香城郡。
大理時期,香城郡廢治,為部落如庫部所據,隸屬善巨郡。
元至元十四年,如庫部內附,立鹽井管民千戶,至元十年增設金州。至元十七年改鹽井管民千戶為閏鹽州,以儷儷部設普東州,隸屬德平路。至元二十七年,立柏興府,合并普樂、閏鹽為州。改金州為金縣,并隸柏興府。
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柏興府改隸云南布政使司。
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降柏興府為柏興州。洪武二十六年(1392年)廢柏興州,改置鹽井衛軍民指揮使司,領轄打沖河中左千戶所、馬剌長官司。
清初仍置鹽井衛。清雍正六年(1728年)鹽井衛改置鹽源縣,并將鹽源原轄阿所拉地劃設鹽邊廳,隸屬寧遠府。鹽源縣瓜別設別安撫司。
民國元年(1912年),(仍設鹽源縣,并將鹽中(西昌市佑君鎮)劃屬鹽源縣管轄。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鹽源縣隸屬第十八行政督察區。
鹽源
鹽源(5張)
民國二十八年(1937年)隸屬寧屬屯墾委員會。
1950年鹽源隸屬西昌專區。
1952年鹽源縣城由衛城遷治鹽井。
1964年改為鹽源彝族自治縣。
1978年隨西昌地區并入涼山州,復名鹽源縣。 [3]
2020年2月18日,經四川省人民政府研究,同意鹽源縣退出貧困縣。 [4]
截至2019年,鹽源縣轄8個鎮、25個鄉、1個民族鄉,共247個村,5個社區居委會,1857個村民小組,42個居民小組:鹽井鎮、衛城鎮、梅雨鎮、白烏鎮、樹河鎮、黃草鎮、平川鎮、瀘沽湖鎮、雙河鄉、干海鄉、下海鄉、棉埡鄉、甘塘鄉、馬鹿鄉、藤橋鄉、田灣鄉、德石鄉、大河鄉、鹽塘鄉、巫木鄉、大草鄉、博大鄉、金河鄉、右所鄉、巴折鄉、阿薩鄉、長柏鄉、桃子鄉、蓋租鄉、前所鄉、沃底鄉、大坡蒙古族鄉、洼里鄉、梅子坪鄉。
來源: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