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干部要在荒草地里挖出“金元寶”
在海拔2800米的布拖縣合井鄉菲洛達村一組山頂,一片約800畝的草地盡收眼底,10來只黑綿羊奔跑在草地里,一頭小馬正吮吸著母馬的奶。
菲洛達村黨支部書記阿菲日呷領著村組干部、掛職脫貧攻堅黨委副書記和縣農牧局的養殖技術人員爬了3小時山路來到這里,阿菲日呷表示,“要想辦法在這片荒草地上挖出‘金元寶’”。
菲洛達村位于布拖縣合井鄉,距縣城75公里,最高海拔3500米,區位偏遠、交通閉塞、氣候以高、寒為主,有貧困戶36戶,187人,屬于極度貧困村、空殼村。產業主要以土豆、玉米種植的自給型傳統農業為主。
阿菲日呷是村里的“老書記”,如何摘掉極度貧困村這頂帽子一直是他心里的石頭。他清楚,菲洛達村致貧的致命傷就是缺少能鼓起錢袋子的產業。
“最近,鄉黨委進行的‘如何因地制宜發展產業’‘如何壯大村集體經濟’的大學習、大討論、大調研 ”,對我觸動很大,菲洛達村2019年要想摘掉貧困村的帽子,支部必須主動作為。”
眼前的這片草地,距離村民居住地太遠,一直荒著,只有零零散散的羊、馬放養在這兒,成了“不毛之地”。
在“大學習、大討論、大調研”中,鄉、村、組干部走遍村里每一寸土地,終于找到路子,就是在這塊“不毛之地”上挖寶。
“鄰縣會東、寧南、普格有到村里收購馬的商人,村里也有農戶賺到錢,可以做做養馬的文章”。村組干部們議論道。
在荒草地里挖寶,這可是村里破天荒的事,幾十年了,誰也沒敢提,關鍵是這篇文章怎么做?
菲洛達村黨支部理清思路,確定了“支部引領,合作經營,互利共享,風險共擔”的養馬特色產業發展路子,具體來說,就是村黨支部牽頭抓總,先向政府爭取“50萬元無息扶貧產業發展資金”,再發動村民以資金形式入股,在這片800畝的草地上先投入100只當地種馬進行放養,按照“支部+合作社+牧民”的黨組模式,村里注冊成立養馬專業合作社,村黨支部書記作為合作社社長,村黨員干部作為管理骨干,村民根據意愿以資金、草場、勞務等入股形式加入合作社,合作社成立時,召開合作社成員大會,擬定合作社分紅合同和風險共擔協議,對接上門收購的馬商和布拖縣、寧南縣、會東縣等銷售市場,賣馬的收入按協定比例,一部分給合作社作為村集體經濟,一部分按村民投入比例進行分紅。
在布拖縣,發展牛、羊、豬養殖的村很多,菲洛達村發展牛、羊、豬養殖沒有競爭優勢。而菲洛達村的馬體格強壯、奔跑速度快、騎乘穩定、承駝能力強、毛色純正、肉質鮮美,加之純天然的草場放養,綠色健康,具有地方特色。每匹母馬產一匹小馬的周期不到1年,一匹小馬的價格可賣到1000元左右,成年馬可達3000至4000元。天然的放養,還不需要新建圈舍,也不用投入太多勞力,有3、4名黨員以勞務入股形式對馬群進行管理即可,大大節約養殖成本。這真是一條適合貧困村脫貧的好路子。
一行人慢慢下山,大家將按各自分工,抓好落實,向上級黨委匯報、邀請專家指導、召開群眾會發動、協調產業扶持資金、注冊專業合作社……雖然,菲洛達村特色產業和集體經濟發展壯大之路才剛剛起步,但只要思路轉變、只要村黨支部抓引領、抓帶動了,就一定能破荒成寶。
源于涼山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