涼山州西昌市創先爭優,建設現代化生態田園城市
涼山州西昌市創先爭優,建設現代化生態田園城市
今年來,西昌市在創先爭優活動中,堅持“一年一主題”,圍繞“黨組織爭先進、黨員干部作表率、人民群眾得實惠”總體目標,著力在建設現代化生態田園西昌的實踐中創先爭優,推動西昌在全州各縣市中領先發展、在全國民族地區中率先發展、在全省縣域經濟中競先發展,爭當四個“排頭兵”。
爭當基層黨建“排頭兵”
圍繞“黨建第一保證”創先爭優,爭當民族地區基層黨建“排頭兵”。西昌市堅持把創先爭優作為加強基層黨建的經常性要求,以“強基工程”為主線,大力開展市級領導“服務群眾大承諾”、“深入基層大點評”等活動,定點指導創先爭優聯系點33個,聯鄉(街道)包村(社區)126個。
創新黨組織設置,建立鄉鎮黨委直管的“蘇施黨支部”37個,著力解決農村黨員隊伍“四難”問題。
建立城鄉(社區)聯合黨總支106個;大力實施“鋼班子鐵隊伍”工程,創新采用“反向測評”量化干部的考德、考廉、考績標準,防止干部“帶病提拔”。在黨組織換屆中,創新推行“四薦四諾三考”模式,選優訓強基層黨組織帶頭人隊伍。根據黨員特點,探索出“引、帶、幫、教”的黨員分類管理模式,拓寬黨員發揮作用的渠道。
大力實施黨員隊伍“源頭”、“素質”、“先鋒”、“關愛”四大工程,保持黨員隊伍的先進性和純潔性;開展“黨與搬遷戶行、黨暖搬遷戶心”活動,全市各級黨組織和廣大黨員在建設國家重要濕地、重點項目征地拆遷中做給群眾看、帶著群眾干,實現了重大項目拆遷“零上訪”;采取領導點評、集中互評、組織初評、群眾自評等形式,依據分類定級標準,對基層黨組織進行三分類三定級,找準原因,切實整改。
爭當惠民富民“排頭兵”
圍繞“民生第一追求”創先爭優,爭當民族地區惠民富民“排頭兵”。該市堅持把創先爭優作為服務人民群眾的經常性機制,以“富民工程”為主線,真心幫民富民惠民。
采取城市幫農村、強村聯弱村、先進帶后進、黨員結群眾等方式,建成40余萬畝特色產業基地,推動鄉村旅游業發展,加快農村居民脫貧致富奔小康步伐。
據統計,累計投入39.2億元用于“十大民生工程”,深度打造彝族火把節、廣場文化大家跳等特色民族文化品牌;以“掛包幫”活動為載體,捆綁各項涉農及幫扶資金27.31億元,建成6大類、42個新農村示范村、10個低碳村和生態家園集中示范片;建立鄉鎮、村(社區)便民服務中心(站)209個;大力實施彝區形象扶貧工程、“板凳工程”、彝家新寨建設等;舉辦科教培訓班514期,培訓33875人,積極推進群眾思想觀念、生活方式的轉變。
爭當和諧穩定“排頭兵”
圍繞“穩定第一責任”創先爭優,爭當民族地區和諧穩定“排頭兵”。該市堅持把創先爭優作為促進和諧穩定的經常性保證,以“和諧工程”為主線,認真貫徹落實黨的民族宗教政策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規范使用彝漢雙語。針對部分彝族群眾不懂漢語的問題,在窗口單位和服務行業設立黨員彝漢翻譯員、黨員業務引導員;注重少數民族干部的培養和使用,少數民族干部占比達27.22%,超過了少數民族群眾在全市總人口中的比例;推進“三大調解中心”建設,完善三級“大調解”工作體系,建立大調解中心43個、村(社區)調解室255個;建立健全流動人口動態管理機制和重點人員常態化預警管控機制;建立“支部+禁毒協會”和“社區戒毒”模式,深入推進“打防控”一體化建設。
截至2011年,西昌市成功建成省級平安建設先進縣市,創建省、州、市級平安鄉鎮(街道)、單位、村(社區)、校園1354個,平安家庭152387戶。
爭當科學發展“排頭兵”
圍繞“發展第一要務”創先爭優,爭當民族地區科學發展“排頭兵”。該市堅持把創先爭優作為推動科學發展的經常性動力,緊緊圍繞“創新發展、轉型跨越”發展主題,以區域性總部經濟發展為抓手,加緊對“高耗能、高污染、資源型”產品為主的產業結構進行戰略性調整,使西昌發展從倚重資源、依賴投資的傳統模式中轉變過來,加快建設現代化生態田園西昌,當好民族地區科學發展“排頭兵”。
2011年,西昌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96.79億元,比2009年增長63%;人均GDP達4.06萬元,比2009年增長48%;財政一般預算總收入24.04億元,比2009年增長59%。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排名全國第104位(比2009年上升7位),西部第8位、全省第3位,進入全國少數民族州盟首府城市前三強,蟬聯中國西部最具投資潛力百縣。相繼榮獲“中國優秀旅游城市”、“國家森林城市”等殊榮。
本報特約記者黎克元
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與站長取得聯系,及時刪除,涼山州網-涼山彝族自治州新聞媒體平臺(www.tokensetting.com)
源涼山新聞網/圖百度圖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