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寧南繭絲業瞄準世界水平——讓“第一”的含金量更高
2014年,寧南繭絲業瞄準世界水平——讓“第一”的含金量更高
“2014年,寧南繭絲業的目標,是在五標指標連續13年穩居全省第一,三項指標全國第一的基礎上,瞄準世界水平。”記者從1月14日寧南縣蠶業富民工程大會上獲悉,2014年,寧南蠶業將高位求進,再創輝煌。
2013年,對于寧南蠶業人來說,是一個“肥”年。
這一年,寧南蠶業總產、蠶農收入兩項主要指標均達到歷史新高。全年產繭達到14.8萬擔,蠶農收入首次突破4億元,達到4.2億元。
這一年,“蠶繭總產、養蠶單產、人均產繭、蠶繭質量、蠶農收入”五項指標連續第13年穩居全省第一,其中,養蠶單產、人均產繭和蠶繭質量三項指標繼續位居全國第一。
現在的寧南,已建立完善“以縣蠶業富民工程領導小組為核心、縣蠶業部門為技術指導、鄉鎮蠶桑輔導員為專職技術骨干、村組中心技術員和共育室長為常規技術力量”的覆蓋縣、鄉、村、組、農戶的行政指揮體系和技術服務網絡,建立“行政指揮+技術管理”考核辦法,獎懲掛鉤。全縣擁有一支3500多人的專業技術隊伍為蠶農提供產前、產中、產后的技術服務,切實將“科技興蠶”貫穿于栽桑養蠶的各個環節。
在生產過程中,寧南縣編寫了涵蓋桑樹栽植、蠶繭收購、生絲生產、桑葉開發等環節的技術標準,制定出蠶業地方標準9個、企業標準2個,印發超過10萬冊的蠶業標準化生產技術手冊、技術光碟等資料。每年培訓農戶達到10余萬人次,使全縣2.5萬戶養蠶戶中每家都有一個養蠶“明白人”。
從制度到技術,從干部到農民,寧南蠶桑產業發展的體系就如同一部性能優良的動車,高速前進,效益凸顯。
創新探索出綜合效益高的“6215”桑園套種模式,即:寬行6尺、窄行2尺、株距1.5尺的寬窄行載桑模式,可套種冬季馬鈴薯、玉米、黃豆、花生、土豆等經濟作物。這一模式的好處在于,桑樹可固土涵水,有利于土豆、花生等經濟作物的生長;另一方面,土豆、花生等作物種和收的過程,無形中進行了松土、施肥,有利于桑樹的生長。“6215”模式的每畝桑葉可養4張蠶,收入8000元。套種的其它經濟作物每畝年收入7000元左右,綜合經濟效益可達1.5萬元。
施行了全國首創的智能化收繭系統,實現售繭、存款、納稅“一站式”服務,使售繭過程更加公平、公正、公開,蠶業管理和收購模式實現現代化,蠶繭質量在收購的同時,其指標同步在電子大屏幕上顯示,一目了然。
目前,寧南已形成以蠶桑、蠶繭、繅絲、絲制品、蠶業資源綜合開發利用和蠶需物資生產為一體的產業格局,先后研發生產出蠶砂枕、蠶絲被、冬桑涼茶、冬桑綠茶等產品,繭絲及相關產業產值接近30億元。
2014年,寧南將加快蠶區生產基地建設,力爭用1—3年的時間將海拔1300米以下地區全部栽上桑樹,全面推廣“6215”桑園套種模式,將“212”省道兩旁建成蠶桑生態長廊。全面鼓勵實行土地經營權流轉,加大全縣蠶業合作社建設,全面建立現代蠶業家庭農場。創新并推廣單戶單季多批次養蠶,加大省力機具研發和推廣,依托繭絲綢工業集中發展區加快蠶業資源開發,2014年,冬桑涼茶飲品有限公司將生產2億罐南蘭路冬桑涼茶。同時,進一步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實現下腳原料、桑枝、蠶蛹等的深度開發,不斷延長繭絲業產業鏈。
“2014年,我準備再承包100畝土地,爭取年收入超過80萬元。”全縣蠶農收入第一的葫蘆口鎮村民張慶福,2013年的收入達到42萬元,談及2014年的打算,他目標堅定,信心十足。
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與站長取得聯系,及時刪除,涼山州網-涼山彝族自治州新聞媒體平臺(www.tokensetting.com)
源涼山新聞網/圖百度圖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