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思德觀后感
張思德觀后感
======
04-14
電影《張思德》由唐國強、吳軍主演,劇情描述的是抗日戰爭后期的延安正處在熱火朝天的大生產運動中,毛澤東的勤務兵張思德為人憨厚樸實,工作任勞任怨,從不計較個人的得失,一心一意為著革命的利益和解放全中國的偉大事業而默默地奉獻。為解決中央機關冬季取暖問題,1944
年他帶領一班人到安塞縣燒木炭。在一次燒炭中炭窯突然崩塌,張思德不幸犧牲。毛澤東主席在他的追悼會上深情地說,我們的隊伍里到處是這樣的人,普通、平常、像清涼山上的草一樣,我們不注意到他們,往往也聽不到他們的聲音,可正是這些人支撐了我們的事業……
《張思德》觀后感
學校黨支部組織觀看電影《張思德》,看完這部影片,在支部黨員中引起強烈反響,有的說“我是含著淚水看完了這部影片;有的說,這是一次心靈的震撼,是一次精神的洗禮,很受教育,很受鼓舞。
這部影片讓我見到了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張思德。盡管一切是那么平凡,然而,正是這種平凡產生了偉大,帶給我們的是精神上的財富、學習的榜樣。我們要學習他不計較個人得失,樂于造福他人的奉獻精神,正是他那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犧牲精神讓我們肅然起敬,終身難忘。
張思德出生一個貧苦農民家庭,1933年參加紅軍,在炮火硝煙中成長為一名堅強的紅軍戰士。張思德是一名老紅軍,在連隊英勇殺敵、當警衛忠于職守、開荒種地不怕困難、燒炭工作不畏艱險。他在艱苦的日子、在平凡的崗位,不記得失、不記名利、任勞任怨,服從黨的安排。
記得毛主席在張思德追悼會上發表的題為《為人民服務》的演講:人總是要死的,但死的意義有不同。中國古時候有個文學家叫做司馬遷的說過:“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還重;替法西斯賣力,替剝削人民和壓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鴻毛還輕。張思德同志是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還要重的。這是毛澤東對張思德作為革命隊伍中的一員的最好也是最高的評價。張思德一名普通的戰士,卻成為我們共產黨人一座“永遠的豐碑”,因為他身上展現出一種崇高的精神,一種共產黨人應有的精神——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
其實,張思德不過是中國共產黨員中的一名代表。在共產黨領導的下,為了推翻蔣家王朝,從打江山到掌政權28年的歷程中,先后有370萬革命戰士獻出寶貴生命。在祖國的建設和發展過程中,同樣涌現出象張思德一樣的共產黨員:雷鋒、焦裕祿、孔繁森……。一個個平凡的事跡延長中國共產黨人的光華,黨的事業也由此一天天壯大。
然而當今,無論時代發生了什么樣的變化,無論形勢和任務有多么不同,但是我們都不能忘記共產黨求真務實,艱苦奮斗;不能忘記張思德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精神。
源于查字典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