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卓:初探宣威田壩彝族姬氏土司府遺址
...
初探宣威田壩彝族姬氏土司府遺址宣威市田壩鎮(zhèn)位于宣威東南角,北與本市寶山鎮(zhèn)以四里座“橋上橋”山水相連,東與貴州盤縣隔清水河相望。田壩鎮(zhèn)區(qū)域舊屬“永安里”,過去是姬氏彝族扎營之地。姬氏彝族是元代忽必列“馬跨革囊”滅大理國之后,合圍南宋的先頭部隊“四十八營火”之一,因征戰(zhàn)有功而被封為“土目”,是僅次于宣威州大土司安氏的土官。
趟過滄桑的板壁坡古驛道,攀上莽莽石巖。在青山滴翠的掩映下,姬氏土司府遺址就位于田壩鎮(zhèn)龍家村的大山頂上,這里舊名“妥妥營”,距鎮(zhèn)政府所在地約21公里,海拔2200米,現(xiàn)存兩座石城遺址,當?shù)厝朔Q之為“姬家大城、姬家小城”。兩城建成年代已不可考,但應早于清“改土歸流”之前,由巨石壘成的這兩座石城:一座叫老城(姬家大城),一座叫小城(又叫姬家小城)。小城在大城的西北面(它的北面不遠的山頂上叫蓋寺腦包,有座寺廟的遺址。
小城山頭獨立,東南北三面皆深谷環(huán)抱,另有城墻拱衛(wèi)。谷底深處有三、四百米。小城只有西面與山峰相連,高約百米,是進城內的必經(jīng)要道。原有用巨石精修建成的城門,門西邊還有門樓,上山入城之路呈“之”字形,路面以青石板鋪成。當?shù)乩先嗣枋稣f:小城面積有近百畝,城門、門樓及城墻早在上世紀五十年代“大躍進”時期被拆毀,石材運到外地修建水庫,F(xiàn)在城內的山頂中央,尚存有一個原生石鑿成的呈心形蓄水池和碓窩。蓄水池直徑約3.5米,碓窩直徑約60公分。城內現(xiàn)依稀可見各棟房屋的地基舊址,在80年代還有人見過有拴馬石,喂鴨鵝的石槽,內部除建房的基礎外都是用條石鋪成。但由于此處多次開荒墾地,人為的進行過清理,原貌已經(jīng)不復存在。山地上偶然可見的墻體通道、爛磚和碎瓦,似乎在訴說這里曾經(jīng)的繁華和喧鬧。“烹羊賭酒且高歌,斗牛賽裝亦歡樂”,彝人尚武,性喜奢豪,在這片土地上,曾發(fā)生過多少故事,已無從回憶;可以肯定的是,這里曾經(jīng)駐有一位強大而好客的主人。
老城周圍的地理位置與小城相似,經(jīng)實際測定面積有9.4萬平方米,沿山頂?shù)膸r口邊緣用條石砌成環(huán)形圍墻,城墻圓周1.8公里,城內趨于平坦,東低西高。據(jù)當?shù)乩先嘶貞洠谖髅孀罡唿c的城墻中用石頭加工成五面石建成拱型,寬、高約3米多的月弓型城門。但在上世紀80年代初被人破壞,僅留下城墻遺址,外墻光滑,難以攀登,遠看如長城,蔚為壯觀,墻砌為兩層,內層中央設有人行道,低于外層1.5米左右,當時可能是用于防護,但老城中已難發(fā)現(xiàn)建造房屋和其他設施的遺跡。
據(jù)《宣威州志》零星記載,“…松樹腳居山丘之上,上有七甲大營一座。…木渣壩后負跌麥梁子,與妥妥營相對。妥妥營位于妥妥營山頂,為昔日姬土目故里。臘家沖位于木渣霸、馬木科二村之中,西有姬土目之老城…”。據(jù)此推斷,小城應屬姬氏土司府舊址,而老城很可能是部隊扎營之所,兩城相互拱衛(wèi),成犄角之勢。當?shù)貍髡f,當年建石城時從8里外的營上村排著長隊一個挨一個的傳遞木頭瓦石,可想見彼時姬氏土司有多大的勢力。
行在古城墻邊,山風襲來,陣陣蕭殺之氣,仿佛看見了當年的金戈鐵馬與樓臺煙雨。繁花落盡,盛極而衰,在民族融和、文化進步的進程下,雍正七年,宣威州大土司安于蕃被鄂爾泰生擒后囚于江寧府(今南京),標志著本地土司制度的終結。其下轄的各營首領,或主動順應“改土歸流”的大潮,或被驅散。于是,田壩姬氏土司也和同時代的土官們一樣,消逝于歷史前進的車轍之中,只在大山頂上留下兩座石城遺址,供后人們追憶和思索。
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與站長取得聯(lián)系,及時刪除,以免造成不良后果,謝謝,涼山州網(wǎng)-源涼山新聞網(wǎng)/圖百度圖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