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彝族網:彝族女作家匯集
...
李納(1920—),女,彝族,原名李淑源,筆名那里、菽元,1920年5月22日生,云南路南人。中國作家協會會員。30年代初在昆明昆華女中讀書。抗戰爆發后到云南大學附中圖書館任管理員。1940年迢迢萬里奔赴延安,入中國女子大學學習。1942年考入魯迅藝術學院文學系。1943年結業后任延安中學語文教員兼年級主任。抗戰勝利后到東北,先后在《東北日報》、《東北畫報》任編輯、記者。1948年開始在《東北日報》副刊發表第一篇小說《煤》,描寫一個小偷經過勞動教育成為新人的故事,頗得好評。1949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50年代初在中央文學研究所學習和工作,后來在青島、天津棉紡廠和安徽農村兼職體驗生活。歷任作家協會作家支部駐會作家,安徽文聯專業作家,人民文學出版社編審,中國作家協會作家出版社編審,中國作家協會第四屆理事、第五屆名譽委員,少數民族作家協會常務理事。曾和女作家菡子合作寫了劇本《江南一葉》。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說集《煤》(1951年,工人出版社),短篇小說集《明凈的水》(1963年,百花文藝出版社),長篇小說《刺繡者的花》(1981年,人民文學出版社),中短篇小說集《李納小說選》,散文集《弱光下的留影》等。《刺繡者的花》出版后曾獲1977—1984年首屆《人民文學》長篇小說獎。李納是新中國第一個彝族女作家,也是當代有影響的女作家。
楊格:女,彝族,出生于貴州省貴陽市。中央民族學院(現中央民族大學)漢語言文學系畢業。現為上海市政協《聯合時報》社、《浦江縱橫》雜志主任記者。媒體人物專欄資深撰稿人。定期為《人民日報海外版》“名流”欄目、《新民晚報》“封面故事\x{2022}人生”欄目撰寫人物稿件。定期為《新民晚報》“夜光杯”欄目撰寫散文。在《浦江縱橫》雜志開設“肖像”、“對話”兩個專欄。
1994年出版個人新聞散文集《不恨水流西》;1998年、1999年曾先后采寫報道張瑞芳、光未然(《黃河大合唱》詞作者)等20位名人的文章,其文全部載入東方出版中心發行的《錦秋人生》(1999年版)一書;1998年、1999年采訪上海、井岡山、延安、西柏坡、北京的一組散文通訊入選由葉辛主編、上海遠東出版社出版的《生命的眼光——少數民族作者的散文訴說》(1999年版)。2003年1月,楊格“軌跡系列”《融入的路上》、《回望故里》由上海遠東出版社出版,上海新聞學會會長丁法章作序。2004年上海市政協拍攝《求真務實,迸發活力》工作紀錄片,楊格擔任總策劃、編劇。2006年1月出版《一樣的家園——從臺灣到上海靜安》,2011年11月出版《水魅》,2012年11月出版人物集《心靈長談》等。楊格擔任總策劃、主編;2006年1月出版《肖像》,系楊格人物專著,上海市政協主席蔣以任作序,楊格擔任策劃、執行總監。獲人民日報海外版2003年度優秀作者稱號;獲新民晚報2003年度優秀作者稱號。論文《論新聞中散文化的寫法》獲第四屆上海新聞論文三等獎(2003年12月)。2004年,《蔣錫夔院士的思維旅程》榮獲“中國少數民族人物風采征文”二等獎;2005年被聘為《新民晚報》首批特約作者;采寫上海市政協副主席俞云波的《做諍友》獲得上海市政協2005年度好新聞獎。2003年3月,楊格當選上海市靜安區第十一屆政協常委;2003年9月,楊格成為民盟上海市委委員。
吉慧明(1945—),女,彝族,彝名阿喆依卓,生于1945年,中國作家協會四川分會會員。1973年開始發表作品,先后在《民族文學》、《成都晚報》、《涼山日報》、《涼山文藝》、《金沙江文藝》等報刊上發表詩歌200余首。其詩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其中《涼山拾零(六首)》曾獲涼山州首屆優秀文學創作獎;《采山珍的姑娘》被譜成曲,獲四川省1984年蓉城之秋第二屆音樂會比賽獨唱歌曲創作一等獎。
阿蕾(1953—),女,彝族,原名楊阿洛,彝名阿列阿洛。中國作家協會會員。1953年生在西昌市大箐鄉臥九壩一個名叫波黑格克的小山村。1975年從西昌師范畢業后回鄉任小學教師,1981年任《涼山文藝》彝文編輯,被選到中國作家協會文學講習所第六期民族班學習,1984年考入中央民族學院彝文干專班學習,1986年畢業后回《涼山文藝》工作。為四川省作家協會第五屆全委會委員。1980年開始文學創作,1981年在《涼山文藝》彝文版第1期發表處女作《山茶花》。接著又發表了小說《根與花》、《威古家兩口》等彝文作品。用漢文創作出了一些作品。從此筆耕不輟,利用業余時間讀書、寫作,用彝漢雙語寫了近百篇小說、散文,翻譯了一些民間故事,出版了漢文短篇小說集《嫂子》、散文集《春雨瀟瀟》、彝文短篇小說集《根與花》。其中短篇小說《根與花》1985年獲全國第二屆少數民族文學優秀短篇小說獎,并于1995年被日本作家翻譯介紹到日本;短篇小說集《嫂子》1999年獲涼山州第一屆文學藝術山鷹獎,第六屆全國少數民族文學駿馬獎;彝文短篇小說集《根與花》2001年獲涼山州第二屆文學藝術山鷹獎,四川省民族文學獎。
黃玲(1959—),女,彝族,筆名黃凰。云南昭通人。民進成員。1982年畢業于中央民族學院漢語言文學系。1976年下鄉插隊,1977年考上大學。大學畢業后曾做過宣傳干事,1984年進入高校工作,現為云南民族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副教授。1990年開始發表作品。2002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著有專著《李喬評傳》,長篇小說《孽紅》及《逃離校園》《紙房子》《母性土地》《情之惑》《尋找隴三娘》《芙蓉花開》《蒼天有淚》等中短篇小說作品100余萬字。其中《李喬評傳》獲第四屆全國少數民族文學研究優秀成果一等獎。文學理論評論集《高原女性的精神詠嘆》獲第九屆全國少數民族文學創作“駿馬獎”。
巴莫曲布嫫(1964—),女,彝族。1964年出生于四川涼山州昭覺縣,全名“巴莫阿尕曲布嫫”。1980年7月畢業于中央民族學院附中;1984年7月畢業于中央民族學院漢語言文學系,獲文學學士學位;1988年7月畢業于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文史哲部,獲法學碩士學位;2000年9月─2002年1月年哈佛大學文理學院訪問博士研究生;2003年7月畢業于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民俗學專業,獲法學博士學位。曾在《民族文學》等報刊上發表《水的過去和現在(外五首)》、《巴莫曲布嫫詩選(12首)》等詩歌作品。有詩入選詩刊社1982年編選的《詩選》和福建人民出版社的《她們的抒情詩》等集子。著有詩集《圖案的原始》。現任職于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文學研究所,研究員,民族文學理論研究室主任,口頭傳統研究中心執行主任,“中國民族文學網”學術策劃,數字網絡工作室負責(2003-2009);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教授,中國社會科學院青年人文社會科學中心理事(2002-2008)、特約研究員。此外,兼首都師范大學中國詩歌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員,中山大學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員,美姑彝族畢摩文化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巴莫姊妹彝學小組成員;中國民俗學會副會長(2010-),分管“中國民俗學網”建站、改版、系統升級與日常更新和維護工作;國際民俗學者組織(FF)通訊會員;歐美同學會會員;文化部民族民間文藝發展中心《中國節日志》編輯部副主編;《民族藝術》、《古典研究》(香港)編委;文化部外聯局非物質文化遺產專家組成員;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領域專家(2008—);中央國家機關青聯委員。
祿琴(1965—),女,彝族,彝名阿卓瑪瑋,1965年生,貴州威寧人。現為貴州省畢節市文聯《高原》文學季刊主編。著有詩集《面向陽光》、《山色夢境》,另有不少小說、散文、報告文學發表。其中詩集《面向陽光》曾榮獲第六屆全國少數民族文學創作“駿馬獎”。
段海珍(1974—),女,彝族,生于1974年,云南姚安人。19雖開始發飆作品,先后有百余篇作品在《邊疆文學》、《金沙江文藝》等刊物發表。已出版小說集《鬼蝴蝶》、散文集《到梅葛的故鄉去》等。系云南省作家協會會員。
左中美(1976—),女,彝族,1976年生于云南漾濞,現在云南省大理州漾濞縣文聯工作。出版有散文集《不見秋天》等。云南省作家協會會員,大理州作家協會理事。
魯娟(1982—),女,彝族,彝名阿堵阿喜,1982年5月18日生于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雷波縣,系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作家協會常務理事。先后從事過醫學檢驗士、法院書記員等工作,現任共青團雷波縣委副書記。有作品陸續在《詩刊》、《星星》、《詩歌與人》、《詩選刊》、《上海文學》、《詩歌月刊》、《中西詩歌》、等刊物發表,2004年曾獲第二屆“中國民間詩歌新人獎”,作品被譯成英文入選成都首屆“詩歌翻譯展示會”。有作品入選《中國當代少數民族女詩人詩選》、《2006-2007中國最佳詩歌》《中國詩庫2007卷》《第三座慕俄格----21世紀彝人詩歌精選》等,出版有詩集《五月的藍》和詩歌紀念冊《禮物》。魯娟詩歌創作成就突出,國內眾多著名詩人、詩歌評論家對其詩歌創作給予了高度評價。“用眼睛和文字抒寫地方的民族風采和民族個性的風情畫史,在詩與現實的關系上,魯娟用心靈記錄精神感受和發現詩歌高貴的品格及優雅的氣質”。青年詩人周星發稱其為“大涼山近10年本土最優秀的年輕女詩人”;詩人、詩歌評論家譚五昌博士評論魯娟的詩歌為:“在新世紀現代漢語詩界的初露鋒芒,無疑在很大程度上為彝族詩歌贏取了一份新的驕傲和榮譽。”
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與站長取得聯系,及時刪除,以免造成不良后果,謝謝,涼山州網-源涼山新聞網/圖百度圖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