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家新寨破繭新生
彝家新寨石門村新貌喜德縣彝家新寨建設掠影喜德,彝語稱“喜德拉達”,這個全國彝語標準音所在地的“彝族母語之鄉”仍為貧困所困。
2001年,全縣農村貧困人口約有8.643萬人,占總人口的70%。雖然通過10年的扶貧開發,但是目前全縣仍有農村貧困人口3.9129萬人,占農村總人口的22.9%。
全縣現有51個村尚未進入新村實施規劃,23個村不通電話,110個村、5.78萬人尚未解決安全飲水問題,467個村民小組不通公路,81個村民小組不通廣播電視,15個村民小組不通電。
彝家新寨建設響徹喜德大地,2009、2010年7個村709戶,2011年29個村2180戶;2012年22個村1848戶……2015年20個村1810戶,這些村沐浴在新的政策里,正在蛻變新生破繭成蝶。
得益于彝家新寨建設項目,則約鄉石門村、拉克鄉四合村、冕山鎮伍合村等如一幅畫卷,向世人鋪陳開來,引得媒體紛至沓來聚焦關注。
規劃先行 引領示范彝家新寨建設,規劃先行。2011年4月26日,喜德縣彝家新寨建設正式鋪開,但是動工建設卻從8月份才正式開始。這段時間在忙什么?
“做規劃,各個村子的情況不一樣,采取的建設方式也不一樣。”喜德縣扶貧和移民工作局局長馬海支支介紹說,喜德縣從科學規劃、合理布局入手,按照“三打破、三提高”的要求,在充分尊重自然、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律的前提下,根據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和地理地質條件,充分考慮不同海拔地區的特點,合理選擇宜居地區,采取相對集中的方式進行建設,由相關業務部門分頭具體負責實施,做到各司其職,各負其責,通力配合推動綜合扶貧開發彝家新寨建設工程順利實施,有序開展。
四合村民增收的支柱產業之現代烤煙以30戶以上的自然村落為基本單元進行多點連片建設,重點進行基礎設施、公共服務基礎設施建設、環境建設,建成后的新村要達到依山傍水,錯落有致,田園風光,民族特色鮮明,自然生態和諧,群眾安居樂業。“而且河谷地帶的群眾經濟條件好一些,先行啟動一批建設意愿強烈和條件較好的行政村開展示范村建設,分輕重緩急穩步推進彝家新寨建設。”
在2011年實施完成29個村、2180戶的彝家新寨建設推進過程中,縣委、縣政府將拉克鄉四合村、則約鄉石門村作為彝家新寨建設的兩個示范村,由縣黨政一把手包點,縣級部門包戶,層層分解落實責任,為該縣其他27個彝家新寨建設的有序推進起到了很好示范引領作用。其中四合村已作為州內有影響的民族新村示范點,受到國務院扶貧辦、省州領導和兄弟縣市領導的充分肯定。
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與站長取得聯系,及時刪除,以免造成不良后果,謝謝,涼山州網-源涼山新聞網/圖百度圖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