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理綠陶 儼如碧玉的傳奇
會理綠釉陶,是一種少見的陶藝品。其特點一是股體白而細;二是一次上釉,高溫燒成;三是釉面質地純凈,光亮、晶瑩,美如碧玉。因為吸水率較高,不屬瓷,人們謂之“精陶”。所以有人贊譽會理綠釉陶:“胎體白又細,綠釉美如玉”,是介于陶器與瓷器之間的一種獨特工藝品。
綠陶在會理的制造和使用歷史悠久,居家多有綠陶制的壇、罐等生活用品和花瓶、造像等工藝品,大戶人家還有以綠釉作為房脊裝飾的傳統。距會理縣城五公里的老街鄉石廠村曾發現一古窯址群,殘存陶片造型極具唐宋之風,占地約六萬平方米,其規模十分壯觀。而距縣城十三公里的鹿廠鎮古窯址更是盛極一時,在最興旺的民國時期占地達八萬平方米以上。據一百齡老人回憶:古時候鹿廠共有六個古窯,分屬鄭、周、郭、蔡、張、曾六家所有,鹿廠因“六廠”而訛為今名。據西南民族學院歷史系教授、中國古陶瓷研究會的唐昌樸等專家考證,會理燒制綠陶釉的歷史始于宋元而盛于明清,沿于民國直至今日,已有近八百年的悠久歷史。
會理的陶瓷業能逾數百年而興盛不衰,溯其根源在于本地豐富的原材料和獨特的釉色原料,還有歷代能工巧匠的精湛工藝。會理陶瓷資源豐富,盛產優質陶土、高溫粘土、高嶺土、金、銀、銅、鎳等有色礦產釉料和木材、燃煤等。會理的陶釉采用高溫(1300度左右)燒制,形成了主色“綠、紅、黃”的高溫三彩。從歷代墓葬出土的陶瓷器物和窯址挖掘的陶瓷殘片來看,會理陶藝從早期的碗、罐、杯、盤、盆、缸等日常生活用品,逐漸發展到后來的缽、壺、瓶、盂、人物、鳥獸等工藝品。從單純使用土子(二氧化錳)繪制三方紋或二方連續帶圖案,到使用孔雀石(銅礦石)、明珠料、青花料為釉料,燒制綠釉、青花器皿,再發展到后來創造性使用金、銀、銅、鐵、釩、鈦、鈷、錳、鎳等有色金屬礦石為釉料,燒制出翠綠、碧綠、粉藍、鐵紅、黑金沙、雨點、冰花、土黃、板栗等四十余種釉色,仿古件、飛禽走獸、人物花鳥等三百七十多種美術陶瓷產品。其日常陶瓷用品古樸簡潔,結實耐用,價廉物美;而制作的人物花鳥、瓶、鼎、尊等工藝品因釉色晶瑩光潔,立意渾厚古雅,色澤凝重斑斕,造型優美大方而深受群眾喜愛。
會理鹿廠鎮的鹿廠瓷廠以歷史悠久,規模宏大而聞名。《會理州志.山川》(清同治本)即有“白泥山,三十里在鹿廠”的記載。廠后山的白泥山陶土儲量約455萬噸,廠址附近老拱山的孔雀石、沙河鋪的方解石、明星村的白硅石、鳳山營的赤鐵礦以及紅泥、白泥等輔助資源也極其豐足。據舊檔案記:“民國三十八年有陶業48戶,工人127人,年產值48500元”。產品以綠陶為主,年產日用陶器三十余萬件,產品除供應本地外,還遠銷元謀、永仁、祿勸、西昌、德昌、寧南等地。解放后陶瓷產業得到進一步發展,購置了球磨機、練泥機、壓濾機等機械代替人力畜力,生產效率大為提高,經解放前夕陶瓷專家向建三和四川美術學院師生的技術指導,藝術陶瓷產品質量有大幅度提高,1982年,鹿廠瓷廠產品獲省旅游產品金、銀牌。1984年獲國家輕工部和四川省政府優質產品獎,時任省長蔣明寬為瓷廠題詞“雄居世界”四字以資鼓勵。四川畫報、民族畫報、四川日報等各大媒體均對瓷廠的工藝美陶作了專門報道。至1985年,鹿廠瓷廠年產陶瓷157萬件,產值58萬元,其中工藝陶產值18萬元,產品銷往省內外,并漂洋過海,遠銷國際市場。
1958年,會理縣政府在原陶瓷專家向建三創辦的華寧瓷廠基礎上創辦益門瓷廠,將名為陶瓷生產合作社的原鹿廠瓷廠作為車間并入,發展成為擁有三個生產基地,5個車間,740名職工的規模,后因故解體,鹿廠瓷廠回復為集體所有制并更名會理縣美術陶瓷廠。此外,會理農村還有生產粗陶等季節性副業的傳統手工藝,土法燒制缸、壇、缽、罐、砂鍋等數十種,其釉色棕黃,也有無釉原色土黃陶,造型古老原始,近似出土文物。
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與站長取得聯系,及時刪除,以免造成不良后果,謝謝,涼山州網-源涼山新聞網/圖百度圖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