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昌一中
一、悠久歷史西昌一中地處祖國西南部的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首府——有“月城”“中國航天城”美譽的“國家級優(yōu)秀旅游城市”——西昌市。作為四川省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唯一一所“國家級示范性普通高中”,學校歷經百年滄桑,百年巨變,百年奮斗,百年輝煌,現(xiàn)已成為省內知名的“示范性高級中學”。
西昌一中源于清光緒20年(1894年)在西昌創(chuàng)建的研經書院。宣統(tǒng)元年(1909)在此基礎上創(chuàng)辦了寧遠府中學堂。先后更名為寧遠聯(lián)立中學、西康省立西昌中學、四川省西昌中學。清末宣統(tǒng)元年(1909),創(chuàng)建西昌女子初級小學。民國22年(1933)其附設的師范講習所改辦為西昌縣女子初級中學,后為西昌縣立女子中學、四川省西昌女子中學。
1959年6月西昌專署將西昌中學、西昌女子中學合并,其高中部分改辦為西昌高級中學,其初中部分改辦為西昌地區(qū)第一初級中學,兩校均為專區(qū)直屬學校。1969年11月西昌高級中學更名為西昌地區(qū)第一中學,1980年更名為西昌市第一中學(沿用至今)。
二、校園建設學校校址位于西昌市滴水巖120號。校園原為一座天主教堂,早期為法籍神甫恩佑·布爾干于民國4年(1915)為培養(yǎng)天主教會神職人員創(chuàng)辦的拉丁學校——“安納書院”,即“天主教中修院”。教堂坐北朝南,占地面積5.365畝。學校在各級黨委政府關懷下,歷經數(shù)次擴建,校園風貌發(fā)生了巨變。學校現(xiàn)占地132.425畝,面積約為9萬平方米;教育教學設施也煥然一新:1998年建成學生宿舍樓及學校兩用堂(食堂禮堂),1999年建成高中教學樓逸夫樓(2幢),同年,建成多媒體教室及教學網絡,新修的塑膠運動場于2007年秋季投入使用。學校現(xiàn)有建筑面積為23000平方米,開辦資金為4500余萬元。目前為充分發(fā)揮西昌一中在涼山教育的“龍頭”作用,經西昌市委、市人民政府研究確定了西昌一中建設發(fā)展整體規(guī)劃設計,設計面積為10000平方米的綜合教學實驗大樓已處于招投標階段。
三、師生簡況目前西昌一中有49個教學班,3600余名學生。西昌一中擁有一支高素質、高水平的教師隊伍:學校在崗教職工263人,其中享受國務院政府津貼2人,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1人,全國模范教師1人,全國先進教育工作者1人,省級學科帶頭人1人,特級教師5人,州學術和技術帶頭人4人,州級骨干教師39人,在專任教師中高級教師65人,中級教師99人,35歲以下年輕教師有50名,教師隊伍年齡結構比較合理。在職教師中,90%的老師具有大學本科學歷,有38位老師參加在職研究生學習并取得結業(yè)證。
我校青年教師在省州市各級各學科的優(yōu)質課評比中屢獲佳績。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從2000年起,有十幾名教師在省級優(yōu)質課競賽中獲一等獎。
學校立足西昌,面向全州招生,是多民族大家庭,有彝族、回族、蒙古族、藏族、苗族、白族等少數(shù)民族學生近千人,外縣及農村學生占一半。學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較多,近20%,絕對貧困學生達5%,每年由學校資助享受各項減免的學生達500人次,金額約50余萬元。
四、辦學理念西昌一中在長期的辦學過程中,逐漸形成了自身的辦學理念和特色。學校的管理理念:以人為本,構建和諧校園。
學校在多年的實踐中,總結出了全新的“三成”教育理念,即成人、成器、成才。
學校辦學指導思想:德育為本,教學為中心,教師為主體,“三成”教育為主線,爭創(chuàng)一流。
學校的辦學目標:把西昌一中辦成國內知名、省內著名的高質量、有民族地區(qū)特色的素質教育示范校。
學校的培養(yǎng)目標:讓全體學生全面發(fā)展,成為理想遠大、不怕挫折、敢于迎接挑戰(zhàn)的成功者。
五、教育科研自1978年開始,學校教學研究、對外學術交流活躍起來。在教學中研究,以研促教。有良好的教研傳統(tǒng)和氛圍。
2000年以來,學校老師發(fā)表各類教研文章500篇以上。學校有計劃地實施了“名師工程”。從1997年開始請外籍教師在高中進行英語口語教學。
80年代中后期,學校在教材教法實驗、學生微機課外活動、實驗室建設及實驗課教學、藝術教育、科創(chuàng)活動、心理教育、群眾性體育活動等方面取得突出成績,學校成為聞名遐爾的示范性學校。
1984年至1990年,參與由全國著名特級教師顏振遙老師主持的“語文自學輔導教學實驗”,成為省內外的實驗示范及實驗師資培訓基地,學校組織教師幫助并參與了顏老師的語文自學成才實驗教材的編寫及修訂工作。該教材1992年4月通過了國家教委中小學教材審查委員會審查,成為國家九年義務教育教材之一進行試用,該實驗于1993年由中央教學科學研究所列為國家級重點科研課題。
1998年,學校組織全校力量主持或參與省州市級7個科研課題。學校組織全校各班師生積極參加省級科研課題《民族地區(qū)中學生良好習慣的培養(yǎng)研究》,以推動學生學習、行為方面良好習慣的養(yǎng)成和提高。
1998年4月,特級教師王友富老師經過多年探索總結出的“321語文教學模式”呈州省驗審獲得通過,該教學模式得到全國語文界的廣泛稱贊。
1999年學校成立了心理健康教育輔導小組,開設心理教育信箱“尤佳信箱”。2002年,學校開展《中學生禁毒研究》,在幫助學生了解毒品相關知識、增強自我防范意識方面,起到了積極的作用。該課題目前已經結題并獲得好評。2006年啟動了中學生“預防艾滋病”省級科研課題,受到國家衛(wèi)生部及省衛(wèi)生廳、教育廳的高度重視與關注。同時,我校的業(yè)余科創(chuàng)活動也取得了良好的成績,其中有兩項學生的發(fā)明創(chuàng)造已獲國家專利。
六、教學成績西昌一中長期保持較高的教學質量,藝術、體育教育、科創(chuàng)活動成為學校的辦學的突出特點。在涼山州高考質量評比中,年年獲州市高考特等獎。2000年以來,我校先后有幾十名同學考上清華大學、北京大學,數(shù)百人考上全國知名重點大學,同時每年高考我校上線率,上重點人數(shù)等指標都遙居全州第一。升學率達80%,每年有近千名學生考進大學深造。另外每年還有百余人考上各級各類藝體學校,2007年高考中分別有海哈金喜、王灼兩位同學以優(yōu)異的成績考入中央戲劇學院、中央音樂學院。
我校教育教學成績卓著,為高一級學校輸送了大批優(yōu)秀學生,為社會培養(yǎng)了大批優(yōu)秀人才,如中國社科院研究生院中國文化系主任、國際交流與合作中心主任李存光,中國科學院合肥分院院長王紹虎,中國出生缺陷中心副主任、中華醫(yī)學會全國圍產醫(yī)學會委員劉淑云,當代作家、詩人葉延濱,以及中央電視臺節(jié)目主持人王小丫、沙馬阿果等都是我校的畢業(yè)生。
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與站長取得聯(lián)系,及時刪除,以免造成不良后果,謝謝,涼山州網-源涼山新聞網/圖百度圖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