鹽源中學
(一)潤鹽大地寫風流巍巍橫斷山,潤鹽古道長。在川西南腹地,大山之中有一個盛產鹽鐵、號稱“黃金王國”的古縣城—鹽源縣。鹽源,漢稱“定笮”,境內多山,若水茫茫,古道悠悠。因交通不便,至民國時,縣內僅有小學六所,有志學子,為求學業,要背負行囊爬山涉水五晝夜,才能到西昌上中學。民國三十一年,即1942年,北京大學文學院畢業生戴自樸先生邀集鄉賢劈荊解囊,借福音堂民房兩間,創辦了鹽源縣初級中學,迎來86名“漢、彝、蒙、回之英俊”,從外地請來十余名先生在這里誨育英才,揭開了鹽源科學和文明的篇章。(二)艱苦奮斗求發展艱苦奮斗、自強不息、開拓進取、“前進兮無疆”是代代鹽中人的精神寫照。建校時學校借房舍兩間,黑板兩塊,學校舉步唯艱。1944年遷址王家洼堂,即今大槐樹旁,有地兩畝,建校舍數間。解放后,人民政府撥款修建了工字樓等校舍,并逐漸擴展校園。特別是近年來,在各級黨委、政府的支持下,學校大力改善辦學條件,五年間投入建設經費2300多萬元,修建了各類房舍近30000平方米,學校舊貌換新顏。今天的鹽中,校園建筑樓群中西合璧,鱗次櫛比,巍峨壯觀。有教室110間,各類校舍實用夠用,能滿足四千多學生在校學習生活。有籃排球場和田徑場等運動場地。有按照國家超一類標準配備的理化生實驗設施設備。校園網通達每間教室和辦公室。圖書館藏書10萬余冊。語音室、微機室、多媒體演播室等現代教育技術手段為學校開展素質教育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現任宿雄校長、唐家祥書記等黨政一班人,帶領全校教職工,團結協作,與時俱進,奮力拼搏,共同描繪出鹽源教育的新畫卷。(三)團結拼搏育英才師為校之本。建校之初,學校多方延攬名師,在鹽源古老而神奇的土地上撒播科學和文明的種子(如胡崇倫、劉家順、石德全等老師)。解放后,一批又一批思想覺悟高、師德修養好、教學業務精的教師調入鹽中,他們辛勤工作,教書育人,為人師表。因為教學質量高,曾經在1960和1961年連續兩年奪得原西昌地區“紅旗學校”的稱號。1965年,學校升格為高完中,更校名為“四川省鹽源中學校”。自強不息,敢于拼搏,是鹽中教師的師魂。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因種種原因,鹽中的教學質量一度滑坡。現任領導班子上任后,調整辦學思路,轉變教育觀念,以教學為中心,以育人為根本,確立了“以人為本、育人、樹人、發展人”的辦學理念,突出“正校風、嚴管理、活教學、高質量”的管理思想。全體教職工銳意進取,刻苦鉆研,敬業愛崗,團結拼搏,在短時間內,學校迅速實現了州縣領導提出的“走出低谷、穩中求進、再創輝煌”的目標。以高考為代表的教育教學質量全面攀升,穩居州內11個聚居縣高完中首位,躋入全州33所高完中學校前列,1998年以來,有五年獲得全州高考質量一等獎,4年獲得全州高考質量二等獎。初中教學質量綜合排名穩居全縣第一的位置,每年都獲得上級領導部門的表彰。學校現有教職員工205人,其中高級教師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與站長取得聯系,及時刪除,以免造成不良后果,謝謝,涼山州網-源涼山新聞網/圖百度圖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