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繼超代表:為彝族文化建一個“家”
[提要]
全國人大代表、貴州省畢節(jié)市彝文文獻翻譯研究中心主任王繼超從事彝族文化研究近40年,先后參與整理出版了彝文典籍100多部,計300多萬字。全國人大代表、貴州省畢節(jié)市彝文文獻翻譯研究中心主任王繼超從事彝族文化研究近40年,先后參與整理出版了彝文典籍100多部,計300多萬字。
全國人大代表、貴州省畢節(jié)市彝文文獻翻譯研究中心主任王繼超從事彝族文化研究近40年,先后參與整理出版了彝文典籍100多部,計300多萬字。”王繼超代表說,目前僅在畢節(jié)就發(fā)現(xiàn)了各種彝文石刻3000多件,有彝文文字的典籍、殘片、物品更是豐富,這些寶貴的文化遺存急需有個“家”。
全國人大代表、貴州省畢節(jié)市彝文文獻翻譯研究中心主任王繼超從事彝族文化研究近40年,先后參與整理出版了彝文典籍100多部,計300多萬字。“彝族文化典籍極為豐富,我們發(fā)掘搶救的只是冰山一角。”王繼超代表說,目前僅在畢節(jié)就發(fā)現(xiàn)了各種彝文石刻3000多件,有彝文文字的典籍、殘片、物品更是豐富,這些寶貴的文化遺存急需有個“家”。
“我現(xiàn)在最擔心的是彝族文化后繼無人。如果能建設一座博物館,不僅使彝族文化遺存有了歸宿,更重要的是讓年輕的彝族文化工作者能有一個事業(yè)的載體。”王繼超代表說,不僅彝族文化面臨很多挑戰(zhàn),貴州的幾乎都面臨類似的問題。“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偉大進程中,文化應該發(fā)揚光大,與物質生活的脫貧同步進步。振興民族文化關鍵是要構建良好的文化生態(tài)。比如,彝族特有的職業(yè)——‘布摩’,他們既是祭司又是歌師、教師和學者,但目前‘布摩’越來越少,幾乎斷代。而大量青壯年外出務工,離自己的母體文化越來越遠。”
王繼超代表認為,建設民族文化博物館并使其成為文化中心,既可以為兄弟民族展示彝族的特有文化,還可以成為向本民族青年傳承文化的課堂,而文化傳承者也有了用武之地。
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與站長取得聯(lián)系,及時刪除,以免造成不良后果,謝謝,涼山州網-源涼山新聞網/圖百度圖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