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小老師原創 6幅壁畫再現火把節起源
12月11日,天冷得直讓人打哆嗦。布拖縣特木里鎮日嘎村的文化展廳,迎來一批熟悉的客人。
“天冷,沒事就來廳里看看,看有啥子還不了解的,回去再問問老人。”日嘎村村民阿里爾杰說,從2012年起,日嘎村文化展廳已成為傳承彝族阿都文化的基地。據不完全統計,每年約有5000人前往日嘎村文化展廳參觀。
日前,國家民委公布首批中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布拖縣的日嘎村入選,成為四川省五個入選村中的一個。
文化靠什么來支撐2011年,作為布拖縣首個建設的彝家新寨,日嘎村人在思考,彝家新寨,除了房子新產業新之外,文化到底靠什么來支撐?
“彝族火把節,好吃好喝好玩,但火把節到底是怎么來,我完全不知道。”阿里爾杰說。“即便我這個年紀,以前很多生活中使用的物品,現在慢慢也沒了。”今年58歲的日嘎村黨支部書記阿古優阿木說。
保護,刻不容緩。但用什么手段?卻難住了最初的設計師——布拖縣民宗局局長阿都日以。
“彝族百姓大部分不懂文字,光靠文字肯定不行。”阿都日以說,他是土生土長的布拖人,出版了《阿都文化風情》,搞了幾十年的阿都文化研究,他時刻都想把彝族文化活生生地演繹出來。
這無疑是一個最好的契機,利用彝家新寨建成的多達370多平方米的日嘎村村民活動室,用繪畫、浮雕和展廳三種形式,全方位地展現彝族阿都文化。
2011年底,日嘎村村民活動室主體工程尚未完工,投資50萬元的展廳、壁畫、浮雕等外觀打造工程正式動工。
將傳說用筆畫出來繪畫畫什么?“肯定是畫彝族的民風民俗。”阿都日以理所當然地說,他把畫壁畫的任務交給了特木里鎮民族小學的美術老師吉聯色沙。
哪些民風民俗是村民最關心的?“首推火把節的起源,布拖縣每年都在舉辦火把節,它的起源,游客和民眾都很好奇。”吉聯色沙說。
在村民活動室外,記者看到,院墻內壁西面展現了火把節的起源,北面描繪的是摔跤、斗雞、斗羊等民間活動,東面的繪畫再現了彝族的生產生活場景。其中,以火把節的起源繪制最為困難。
據了解,火把節起源一則傳說,彝族陰間統治者恩梯古子欲統治陽間,派名為火梯火拉巴的大力士找民間對手決斗,被名為惹狄毫星的摔跤手摔死,恩梯古子大怒,放害蟲危害人間,民眾舉火把火燒害蟲,火把節由此而來。
“從來沒有人以繪畫的形式再現這個傳說,這是實實在在的創作。”吉聯色沙說,為了淺顯易懂地再現,他有三個月天天泡在村民活動室。
經過煎熬,有關火把節起源的6幅壁畫呈現出來。“不用誰介紹,彝族老百姓一看就懂。”阿里爾杰說,通過這6幅壁畫,他才完整地了解了火把節的起源。
還原再現彝族物品展廳展什么?憑借《阿都文化風情》,阿都日以很快列出了400多件物品。
因為經費有限,手下無兵,阿都日以只得請親戚朋友、基層干部上山下鄉,一一尋找。“展廳那個格子的衣服,直接從一個老婆婆的身上買下來的。”阿都日以說,這種古典樣式的服飾現在很少見了,也是目前展廳最貴的物品,價值5000元。“我們的目的是講述彝族阿都歷史,沒有現成的我們就還原。”阿都日以說。
“梯絲”就在還原中誕生了。據彝族文獻記載,“梯絲”類似于漢族的腳鐐,主要用于鎖住彝奴防止其逃跑,用重達幾十斤的木柱所制,木柱中間挖一個洞,腳放置其中,用木棍鎖住用粗繩連接在手上。
日嘎村村主任阿比次比6歲的時候曾見過“梯絲”。“我監督,木工按照我說的來做,做了一個縮小版的”,阿比次比說。
目前,該展廳共展出230余件物品。“這些物品、壁畫和院墻外壁的浮雕,基本可以將彝族阿都文化講解清楚。”特木里鎮黨委書記吉安扯日說。
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與站長取得聯系,及時刪除,以免造成不良后果,謝謝,涼山州網-源涼山新聞網/圖百度圖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