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拖:把“火把文化”玩成名牌了
近日,布拖縣憑借火把文化入選2014-2016年度“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名單,涼山州一并入榜的還有憑借彝族長號、蹢腳舞的會理縣小黑箐鄉。
火把文化因原始而聞名遐邇布拖素有“彝族火把文化之鄉”、“中國彝族火把節之鄉”、“火把節圣地”、“彝族口弦之鄉”、“彝族銀飾之鄉”等美稱,至今仍保留著原生態的火把節傳統習俗,“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的出爐,是布拖擁有多項頭銜后獲得的又一項殊榮。
布拖火把文化主要體現于火把節,布拖火把節,歷史悠久,久負盛名,突出火把節的原生性、傳承性和群眾自發性,素有“到涼山不到布拖過火把節,不算到過涼山之說。”
布拖火把節期間,原生態的傳統節慶活動讓人目不暇接,白天斗牛、斗羊、選美、摔跤、賽馬、爬桿等活動原始而扣人心弦,夜晚,村村寨寨,家家戶戶,成千上萬的男女老少穿梭于大街小巷、田間地頭、山頂山腰,組成無數條長長的火龍,像銀河繁星綴滿山嶺,似火龍出山飛舞翻騰,從遠處望去,黑夜流光溢彩,美不勝收,壯觀之極。
在布拖老百姓口中還有一個廣為流傳的“三把火”傳說:人間英雄火體拉巴帶領彝人點燃火把,燒死害蟲,糧食獲得豐收后的第二年,拖覺壩四周的人們不約而同地點燃火把節的第一把火,相聚于拖覺壩日柱這個地方,以示紀念。
第二天,沙洛河兩岸的男女老幼都帶著干糧來到天然賽馬場——木共覺,進行賽馬比賽、唱山歌、賽克哲、談天說地等活動。晚上,在木共覺點燃了火把節的第二把火。
第三天,拖覺覺撒山上的彝人聽說拖覺壩子和沙洛河兩岸的人們都點燃了火把,燒掉了害蟲。他們就在原始森林找來干竹子,捆扎成火把,晚上點燃了火把節的第三把火,把熊熊燃燒的火把傳向其他彝人居住的地方……所以,后來人們就沿襲先人們的做法,過三天火把節,點三晚上的火把,一直至今。
同時,火把文化已融入百姓平常生產生活之中,以紅、黑、黃三種主色調繪制的彝族阿都圖案、火把圖案、彝文符號、花邊條紋等,在布拖村村寨寨村民的房子上體現得淋漓盡致。
民間藝術因獨特而聲名遠播與火把文化并存的布拖民間藝術項目紛呈,獨具特色,以朵樂荷、口弦、銀飾等為特色的民間藝術和非遺項目尤為突出,多次參加國際國內展演,聲名遠播。
布拖銀飾手工技藝和口弦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庫,銀飾手工技藝,曾在2009年的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技藝大展中,閃耀京城,受到國家領導、專家的高度稱贊和群眾的追捧,2010年,到中國臺灣參加展覽,倍受臺灣同胞們的喜愛。而“朵洛荷”歌舞,在首屆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節上,在眾多非遺項目中脫穎而出,一舉獲得最高獎——太陽鳥金獎。
目前,布拖的“民間文學·什喜尼支嘿”、“民間樂器制作技藝·制作竹制口弦”、“民間文學·阿都歌謠”、“民俗·彝族嘎庫甘爾習俗”四個項目成功申報進入四川省第五批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名錄。并且,“什喜尼支嘿”傳承人吉力色拉,“制作竹制口弦”傳承人俄的拉色,“阿都歌謠”傳承人拉我拉貴進入全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傳承人名單。
據文化體育旅游局的統計顯示,截至目前,布拖非物質文化遺產申報項目已有四類七個項目,16名傳承人。其中,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兩類兩個項目包括口弦和彝族銀飾手工制作,兩個傳承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六個項目,非物質文化遺產數量布拖在涼山州名列前茅,成為“涼山火把節”申報世界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影像資料的主要采集地和藝術攝影協會的創作地。
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與站長取得聯系,及時刪除,以免造成不良后果,謝謝,涼山州網-源涼山新聞網/圖百度圖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