者手記:走進“彝海結盟”故地
者手記:走進“彝海結盟”故地
小葉丹曾經的貼身管家沙瑪爾格的后代,紀念館管理員沙瑪依古(右三)向中外記者介紹冕寧地區周邊環境,以及當年紅軍長征所走線路。攝影:邢帥國際在線報道(記者 劉冬輝):“新西行漫記”四川行采訪活動進行到第四天,我們來到彝海結盟紀念館。這座紀念館位于涼山彝族自治州冕寧縣,是當年劉伯承元帥長征經過此地時與當地彝族首領小葉丹結盟之地。
紀念館位于海拔2000多米的山上,四周樹木林立,景色依舊秀麗。通往山上的公路兩旁的樹叢頗有原始叢林的感覺,很適合《阿凡達》這樣的科幻電影來取景,這也給“歃血為盟”的感人故事增添了一份神秘和浪漫。
館內詳盡的歷史資料和長征時期的舊照片向人們述說那段激蕩的歲月。1935年,一位紅軍將領和一位彝族首領在這里歃血為盟,是幾十年來彝漢民族團結的重要見證。采訪過程中,我們發現彝海結盟這段歷史并未隨著歲月的流逝而在人們心里褪去,它還鮮活地活在當地人的心里。
在紀念館,我們很幸運地遇到了管理員沙瑪依古,他的爺爺沙瑪爾格——小葉丹曾經的貼身管家——正是那段歷史的重要見證人。沙瑪依古說他每天都要給游客一遍遍地講述當年結盟的過程,對于爺爺當年在結盟中的重要角色,也很自豪。他指著館前的塑像告訴我們,小葉丹和劉伯承結盟之時,爺爺就在他們身旁。據他說,塑像中爺爺的形象就是按照他的臉型來塑造的。
彝海地區解放前,彝族人民在長期的民族歧視政策下,與漢人的隔閡很深。但是,紅軍始終棄用武力,不停向當地同胞作宣傳工作,最終才得以取得彝民的信任,成功通過冕寧地區,也為紅軍爭取到寶貴的時間擺脫國民黨部隊的追擊。
據說,自從紅軍走后,當地很多百姓就用“紅軍”這兩個字來給自己的孩子取名字,表達他們的感激之情。這支特殊的“紅軍”如今也已是白發蒼蒼的老人,他們就是這段佳話的最好見證。源于百度百科
紀念館位于海拔2000多米的山上,四周樹木林立,景色依舊秀麗。通往山上的公路兩旁的樹叢頗有原始叢林的感覺,很適合《阿凡達》這樣的科幻電影來取景,這也給“歃血為盟”的感人故事增添了一份神秘和浪漫。
館內詳盡的歷史資料和長征時期的舊照片向人們述說那段激蕩的歲月。1935年,一位紅軍將領和一位彝族首領在這里歃血為盟,是幾十年來彝漢民族團結的重要見證。采訪過程中,我們發現彝海結盟這段歷史并未隨著歲月的流逝而在人們心里褪去,它還鮮活地活在當地人的心里。
在紀念館,我們很幸運地遇到了管理員沙瑪依古,他的爺爺沙瑪爾格——小葉丹曾經的貼身管家——正是那段歷史的重要見證人。沙瑪依古說他每天都要給游客一遍遍地講述當年結盟的過程,對于爺爺當年在結盟中的重要角色,也很自豪。他指著館前的塑像告訴我們,小葉丹和劉伯承結盟之時,爺爺就在他們身旁。據他說,塑像中爺爺的形象就是按照他的臉型來塑造的。
彝海地區解放前,彝族人民在長期的民族歧視政策下,與漢人的隔閡很深。但是,紅軍始終棄用武力,不停向當地同胞作宣傳工作,最終才得以取得彝民的信任,成功通過冕寧地區,也為紅軍爭取到寶貴的時間擺脫國民黨部隊的追擊。
據說,自從紅軍走后,當地很多百姓就用“紅軍”這兩個字來給自己的孩子取名字,表達他們的感激之情。這支特殊的“紅軍”如今也已是白發蒼蒼的老人,他們就是這段佳話的最好見證。源于百度百科